从街头巷尾的冷冻蒸点到茶楼里飘香的虾饺,这些似乎看起来相同的茶点,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制作故事。如今,广州人再平常不过的早茶也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10月28日前,广州市正向社会收集意见,为广式早茶制定保护传承法规。谁能想到这个每天都在品尝的传统味道,如今居然需要法律来界定它的制作方式和品质标准。或者说,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深度的承载。
过去几年,随着预制茶点迅速进入市场,关于早茶是否还能保持传统味道的话题喧嚣尘上。不少餐饮行业人士直言,“现制”和“预制”的混搭销售方式让消费者难辨真正手工出品的早茶。这次草案提出,商家必须告知消费者购买的茶点是否由传统方法制作,并在菜单上清楚标明,用时间来尺度这一切——传统的广式早茶从制作到食用,不超过两天。而预制蒸点则可通过冷藏保证更长的存储期。各式手段,又有多少餐厅愿意敞开厨房,让顾客来看清一粒虾饺到底如何诞生。
然而,也有人表示,单靠这一纸规定,依然有回避监管的空间。“制成”这两个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是原材料半熟切割,还是直接加热即食,究竟是不是传统工艺呢?操作细则或许需要更为详细的定义。不过,无论多复杂,这样的分区管理或许将改变消费者的思考习惯。很快,当你走入一家传统茶馆,你愿意为手工茶点掏出更多的钱,还是选择高性价比的快餐式饱腹,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已经来临。
从人流拥挤的地下美食城,到沉寂多年如获新生的百年老店,餐饮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生活节奏下,一些上班族在茶楼里点几笼蒸点打包带走已成日常,知道这些点心并非纯手工,却依然乐于接受效率的便利。而那些坚持现做、不愿用机器冲掉匠心的老字号也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比如创办于1875年的惠如楼,重新焕发的吸引力来源于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追求。
另一方面,广州市政府也意识到人才缺失是早茶行业长期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凌晨三点起床准备点心的早茶师傅来说,辛勤付出是否能有所回报,成为年轻人是否愿意加入这一行的关键因素。一份薪资没有与时俱进、发展却逐渐落后,这才导致了手艺人的流失。《征求意见稿》还特别提出构建“星级早茶师傅”职业认定体系,从课堂培训到技艺评级,甚至建立大师工作室,从源头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匠心精神的新一批传承者。但有业内人士坦言,归根结底,行业能否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才是决定早茶手艺能否继续传承的关键。
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现代化改造,广州早茶的未来都需迎合不同需求。讲究口感色泽的点心手作总会吸引嗅觉灵敏的资深食客,而便捷化的冷冻蒸点同样可以满足忙碌的办公室人生。在文化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早茶这一岭南饮食符号能够持续进化的关键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