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种经验吗?在一万多米的空中,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拿起饭盒,拆开里面的锡纸,一看.....。
坚硬如刀的牛排,像是刚刚从百年灾难中幸存下来的青菜色拉,一咬下去,就像是在向所有人宣示:糟糕透顶。

这个时候,我们的脑子里总是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航班上的饭菜那么糟糕?这究竟是因为机场过于小气,或者说,在天空中存在着某种未知的“魔咒”?大块小块地炖是航空食品中的一种普遍方式。
味觉,不光是舌头的事儿
所以,这顿饭“不好吃”的“幕后黑手”,就在你的头顶。在飞行至一万多公里的高空飞行时,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一种十分“不友好”的就餐氛围中。
第一个怪物叫做“干燥”,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能。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大量的气体都是由外部吸入,以保持客舱内部的通风和洁净。因此,客舱内的空气湿度一般仅为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人类的口味,实际上就是两种味道在“联合作战”。在这些特征中,气味对味觉的影响达到80%以上。
香味物质是要经过鼻子上皮的潮湿后,才会被嗅觉神经系统识别出来。你可以想像,一盘鲜美多汁的烧烤正在冒着诱人的香味,而周遭的空气就好像被一台巨型吸尘器给抽空了一样。香味分子还未进入顾客的鼻孔,便已“渴”毙于中途。

当你坐上飞机时,鼻子就会“罢工”,吃东西的时候,你的鼻子会变得很差。
第二种魔鬼叫做“低气压”。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由于客舱压力的存在,使旅客的乘坐更加舒适、更加安全。不过这里的气压,和地表的气压是不一样的,大约是2400多米的高山之巅。
这种气压变化,会让我们的体液轻微膨胀,鼻腔黏膜也会因此变得肿胀。还记得你重感冒时,鼻子不通气的感觉吗?坐飞机就约等于得了一场“高空限定版”的轻微感冒。
德国汉莎公司在2010年聘请德国弗劳恩霍夫大学建造物理学研究院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干旱、压力较大时,人的味觉对酸甜的敏感性降低约30%,而对酸味、苦味和辣味没有显著影响。
我们感知到气味的两条通路:鼻前通路和鼻后通路。
噪声,让你“喜”鲜“厌”甜
在低气压的情况下,如果有85 dB以上的背景噪音(正好是在飞行过程中),那么,由于“听觉垃圾”的存在,我们的大脑就会忽视这种“甜味儿”。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噪音竟然神奇地“增强”了味觉感受。
所以,各大公司的主厨就抓住了这一点,在菜谱上加入了很多鲜香浓郁的材料,比如西红柿、香菇、帕玛森奶酪、酱油调味的肉食等等,可谓是海鲜中的“扛把子”。
另外,在飞机膳食公司的后厨里,食盐、白糖和香料的用量通常要超过地上餐馆的30%。这倒不是厨子的手抖,只是想让吃下去的东西,经过这么高的高度,被“减味”的效果后,还能保持“正常”的味道。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会对航空食品的味道产生影响,那就是“加热”。在华夏航空,大多数的主菜和食物都是要加热的,所以在飞行过程中,都会采用电炉加热,以免干扰通讯。将食材放入冰箱,然后放入烤炉中进行第二次加热,这样的话,味道就会下降,因为第二次加热,肉食中的水分就会被蒸发掉,变成干巴巴的。蔬菜将会变得松软,丧失松脆的味道;大米和面食将会大量地吸水而失去弹性。
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之下,大厨只能挑选一些能够“吃苦”的材料。例如,将易嚼烂的烤肉换成肉汁和调味汁丰富的炖肉;用胡萝卜和土豆代替容易枯萎的多叶蔬菜;使用一些不易被氧化和褪色的水果,如哈密瓜,西瓜,橘子。

这样一顿精挑细选下来,剩下的小菜就没有那么多了。
最近几年,制造航空食品所需的人工成本,水电煤气的开支,以及固定设备的折旧等等,都在持续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