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结果温铁军老师一语道破了真相:买房子,未必就是用来居住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是另有深意。
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升值。但现在,楼市却是一片混乱,不断的有新的楼盘出现。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存货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预计在2021年度销售超过五亿平米,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点五。而在2022年,这个数量将会增加到五亿四千六百万平米,增长10.5%。
而到了2022年,更是直接达到了6.81亿平米。而居住用地则是最大的一块,共有3亿2千多万平方米没有售出。很多房子都是好几年前才建好的,现在还有一半多的房子没有卖掉。二三线城市的情况最为突出,其消化时间已超过20个多月。

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高昂的价格也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到了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并没有改善,房屋新开工的土地减少了22.5%,达到了7.39亿平米,而销售的面积则上升到了7.53亿平米。
到了2025年,虽然上半年的销量有所回升,但是在售的面积仍然徘徊在七亿平方米左右。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快了存货的消化,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压力的。
那些闲置的房子,不仅会造成地皮的浪费,也会影响到地产商的收入。既然有足够的住房,干嘛还要盖啊?温铁军在2022年的一个产业会议上说,住房的供给是指住房的需要,而不是用于投资需要。
投资人将房屋当作证券,囤积起来等待价格上涨,或是租用租金。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有更好的房子。这些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一旦行情不好,他们就会出手。
看到这一幕,地产商们的勇气更足了,开始了新的项目。例如,高档小区总是有买主追逐,大面积的房子又有风景,投资人很喜欢。

除投资者外,还有政策的变化。自2021年以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的信贷紧缩,三道红线的出台,使得企业贷款变得困难了一些,但是卖地仍在持续进行。
当地的销售收入弥补了财政缺口,2022年的销售面积为14.42亿平米,尽管下降了37.5%,但是供给并没有减少。公司害怕土地价格会回升,所以早早囤积土地。在2022年度,有11.5亿平米的地块被拍卖,一些区域的竞价势头很强。
到了2024年,国家将出台购买住房的政策,并设立三千亿的信贷额度,帮助地方政府去库存。五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则关于土地库存超过36个月的要求,要求停止开发新的住房土地。
这使得土地供给更加紧张,企业更加急于抢占土地。到了2025年,银行法定准备金下降0.5个基点,增加了一万亿的流动资金,降低了住房公积金的利率,50多个省份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开发商的算盘很好,只要一放松,他们马上行动。

发展商本身也有长期的眼光。在股市下跌的时候,他们相信将来还会回升。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等经济复苏了,就会有更多的需求。在公司的内部评价中,用地的准备才是王道,没有地,等于错失了机遇。
像万科和绿地这样的大公司,将会在2024年联手拿下土地,避免价格过高的风险。虽然存货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一二线城市,很快就被外地的人给填满了。至于二三线城市,虽然比较缓慢,但因为有了新的政策,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优惠。温铁军的看法在此得到了印证,即:“以项目为名,盖楼不能止。”
如果往深处想,就会发现,房产的捆绑实在是太多了。各地的负债都很大,而土地就是他们的命脉。不停止卖地,发展商就有了原材料。企业负债越大,房子越不能盖,贷款也就越难还。
2021-2022年,房地产企业由于现金流紧张,一些工程推迟开工,但是土地收购仍在进行。到了2024年,征地政策的压力有所减轻,但盖房子的热情并未减弱。到了2022年上半年,商品房的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但是去库存的时间却在减少。

温铁军这种人,讲究的是统筹城乡,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业界报导经常引述他的言论,谈到投资如何推动股市。
房屋供过于求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在于需求。温铁军在村子里呆了这么多年,见过不少投资商加快盖房子的进度。房屋变成了投资品,怎么盖也盖不完。
发展商利用这一优势,把土地的资源转换为资金的升值。当股市走弱的时候,他们会等待行情的回升,当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会采取措施。存货虽然积压,但在需求方面仍有投资支持.温铁军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住房购买激励的多样化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圈内人纷纷点头。
展望未来,市场正在转变。到了2025年,将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降低存货的速度将会加快。接下来是温铁军的汇报,2024年的时候,他将讨论可再生能源,2025年的时候,他将发表自己的看法。产业会变得更加标准化,发展也会变得更加符合需要。

公司战略改变,集中精力消化股票。新开工减少,但高质量的工程仍在推进。存量下降至七亿平米以内,二三线城市有更多的折扣,对需求有吸引力。股民们更加谨慎,但对高档商品的需求却是稳定的。
结束语:
房地产,可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更是一条产业链。温铁军说到了点子上,房子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制造虚假的。发展商盖房子的动机,企业的政策,三者缺一不可。
将来,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关系的均衡,只有这样,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才能稳定下来。普通民众关注的是房屋价格,地产商关注的是房地产,而政府则是宏观调控。存货的压力很大,不过正在缓慢的被消化。温铁军的看法是,不要只看到外表,要注意其中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