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某小区的一间隐蔽民房内,56 岁的张阿姨趴在理疗床上,“医师” 用力按压她的颈椎时,一阵剧痛瞬间传遍全身。几小时后,她因下肢麻木被紧急送医,检查显示颈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这并非个例,2025 年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全国涉及正骨服务的投诉达 218 起,其中 83% 指向机构无资质行医,一场围绕 “正骨乱象” 的调查由此展开。
一、乱象图谱:隐蔽的医疗风险点
无资质正骨馆的生存之道,在于精心编织的 “合法化” 伪装。在成都市双流区一家养生店内,理疗器械杂乱堆积,卫生条件堪忧,招牌上却醒目标注 “专业正骨”“专治腰椎间盘突出” 等诊疗项目。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该店仅有普通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仅限 “非医疗性养生保健”,既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者也未取得医师资格证。这种 “超范围经营” 的模式在行业内已成常态,商家往往以 “养生推拿”“体态调整” 为幌子,暗中开展属于医疗范畴的正骨服务。
更令人忧心的是 “速成正骨师” 产业链的泛滥。金羊网调查显示,市场上大量培训机构打着 “无需医学基础,一周成为正骨精英” 的旗号招揽学员,毕业后直接推荐至养生会所就业。这些仅经过短期培训的从业者,既不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也缺乏应急处理能力,却敢对消费者颈椎、腰椎等要害部位施力。乌鲁木齐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在某推拿中心花费 2100 元做正骨后,原本轻微的驼背反而导致 “胸闷气喘、行走偏斜”,事后才发现该机构连营业执照都没有。
从空间分布看,这些非法机构极具隐蔽性。昆明市卫生监督部门在专项整治中发现,无证正骨馆多藏身于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甚至居民楼内,通过熟人介绍、微信朋友圈宣传等方式招揽顾客。2024 年 10 月的集中整治行动中,昆明全市查处无证行医 “黑诊所” 6 家、游医 9 起,收缴药品器械 63 箱,其中不少场所伪装成 “家庭式理疗工作室”,执法人员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才能进入检查。
二、风险解剖:从 “疗愈” 到 “致残” 的距离
正骨作为中医传统疗法,本质上属于医疗行为,需要严格的资质审核和专业培训。但现实中,非法机构的操作往往充满随机性和危险性。“正规正骨需要先通过 CT 等影像检查评估病情,手法轻柔且有明确禁忌症。” 中医康复科医生栾龙指出,孕妇、严重骨质疏松、骨肿瘤患者等均不宜进行正骨,而非法机构很少进行术前评估,常使用蛮力操作。
错误的正骨手法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北京某三甲医院骨科数据显示,近三年接诊因不当正骨导致的伤害病例逐年上升,包括椎体骨折、神经损伤、脊柱稳定性下降等。“曾有患者因反复不当正骨导致腰椎滑脱,最终不得不手术治疗。” 医生张蔚提醒,脊柱周围神经密集,盲目施力可能导致瘫痪风险。更严重的是,非法机构不具备消毒条件,昆明市查处的某正骨店现场发现带血棉签随意丢弃,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价格虚高与虚假宣传则构成另一重陷阱。记者调查发现,无资质机构的单次正骨费用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远超正规医院收费标准。它们往往宣称 “一次见效”“包治百病”,利用消费者急于康复的心理过度营销。成都执法人员在某店查获的宣传资料中,甚至声称能 “通过正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完全违背基本医学常识。
三、监管困局:定性难与执行难的双重挑战
当前正骨行业的监管存在明显盲区。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分析,大量非医疗机构将正骨包装成 “体态管理”“养生保健”,巧妙规避《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监管。按照规定,从事正骨等医疗行为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需具备医师资格,但很多商家以 “中医养生保健(非医疗)” 的名义登记,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
执法层面面临多重障碍。成都、昆明等地的专项整治行动显示,非法正骨馆流动性强、隐蔽性高,往往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2024 年成都全市 23 个区(市)县联合检查,仅发现 12 家 “黑诊所” 并拟立案 4 起,查处难度可见一斑。此外,跨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职责交叉,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消费者认知不足加剧了治理难度。年轻人出于爱美需求矫正体态,中老年人轻信 “偏方治大病”,往往通过非正规渠道选择正骨服务。“很多患者直到受伤才意识到要核查资质。” 栾龙医生建议,选择正骨服务前必须确认机构是否具备医疗资质,从业者是否持有医师执业证书,切勿被 “网红推荐”“熟人介绍” 误导。
四、破局之路:从专项整治到长效机制
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多地已开展针对性整治。昆明市建立 “属地管理 + 多部门联合执法” 模式,将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周边等重点区域纳入常态化巡查,2024 年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 153 人,取缔非法行医点 15 处。成都市则通过 “宣传教育 + 从严查处” 双管齐下,既曝光典型案例警示消费者,又对无证行医者依法追责。
建立行业标准迫在眉睫。专家呼吁尽快明确正骨服务的资质要求、操作规范和培训体系,将其纳入严格的医疗监管范畴。“正规正骨医师需要五年医学院教育加临床培训,绝非短期速成能替代。” 张蔚医生强调,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培训机构实施备案管理,杜绝 “零基础上岗” 现象。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选择是自我保护的关键。卫生监督部门提醒,接受正骨服务前可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机构资质,要求出示医师执业证书;若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止并就医,保留消费凭证和沟通记录以便维权。记住:真正的中医正骨是严谨的医疗行为,而非街头巷尾的 “保健魔术”。
从成都的专项整治到昆明的联合执法,监管力量正在凝聚,但彻底根治乱象仍需时日。当 “正骨” 不再是健康福音,而是隐藏风险的医疗陷阱,唯有筑牢法律防线、提高行业门槛、强化消费者认知,才能让这项传统医术回归正轨,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